|
資訊流 宏觀 直播 策略 日歷 | 原油 黃金 美指 外匯 股指 商品 | 教育 知否 | 經紀商 全能投資賬戶 開戶特惠 |
|
FedWatch市場仍然熱切盼望美聯(lián)儲降息,無論最新的美國經濟數據有多么強勁 |
|||||
|
|
||||
![]() 編輯:王真 發(fā)布時間:2019.07.19 12:57 據CNBC報道, 就像前任伯南克和耶倫一樣,美聯(lián)儲主席鮑威爾可能擔心央行在金融危機期間使用極端政策會給他消耗太多的火力來阻止下一次經濟衰退。 這可能使得本月晚些時候所謂的保險降息的想法成為美聯(lián)儲(FED)主席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即使在國內經濟出現(xiàn)一些強勢跡象的情況下,他們看起來仍將決定降息。 美國銀行(BankofAmerica)業(yè)務負責人梅耶表示,“數據的強大程度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增加了22.4萬個工作崗位,我們的零售銷售報告非常強勁,核心CPI月比上月增長0.3%。制造業(yè)調查正在反彈。同時,首次申請失業(yè)救濟人數正在徘徊在周期低點。進入下一次聯(lián)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的數據非常強勁。” 然而,與許多華爾街經濟學家一樣,邁耶預計鮑威爾(Powell)的美聯(lián)儲將于7月31日決定降息25個基點,這是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降息,可能是未來幾次降息中的第一個。 梅耶表示,“這是一個與數據無關的美聯(lián)儲。他們不會因為這些數據而決定不降息。他們將降息,因為他們擔心未來的數據會疲軟,并決定先發(fā)制人。” 紐約聯(lián)儲主席威廉姆斯(Williams)表示,“低利率預期會降低債券的收益率,從而促進整體利好的金融環(huán)境。這將使刺激措施得到加速,支持中期經濟增長,并使通脹上升”。他的言論使利率走低,美元走低,股市走高。 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BMO)利率策略師希爾說,“所有的新數據都是積極的......有意思的是,威廉姆斯說,由于接近零下限和貨幣政策受限制的可能性,他們必須更積極。如果你只有這么大的空間,他們必須真正利用這個機會。” 隨后,美聯(lián)儲副主席理克拉里達(Clarida)發(fā)表講話稱,迅速降息是一個很好的策略。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美洲區(qū)首席經濟學家拉沃格納表示,威廉姆斯的言論似乎表明,他希望7月份降息50個基點。然而,強大的數據讓他們有些失望。我們希望降息50個基點,然后回歸數據驅動。 在全球范圍內,隨著美聯(lián)儲準備采取行動,央行行長正在制定政策,降低利率并承諾更多寬松政策。印度尼西亞和韓國銀行家周四早上意外降息,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一直堅持政策更為寬松的可能性。 美銀的梅耶表示,“他們不愿意看到經濟陷入衰退的原因是,他們覺得他們現(xiàn)在的政策空間有限?!?/font> 鮑威爾已經列出了他可能降息的理由,包括美國經濟的疲軟,以及低通脹,全球經濟疲軟以及貿易戰(zhàn)的未知影響。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Grant Thornton)首席經濟學家斯旺克表示,“我認為,美國數據看起來如此不錯的原因是美聯(lián)儲將降息。如果美聯(lián)儲沒有動搖和調整,我們就不會看到這種改善?,F(xiàn)在,美聯(lián)儲必須在強勢信號之后進行降息,以維持其信譽?!?/font> 鮑威爾領導的美聯(lián)儲正在轉向,他認為美聯(lián)儲有義務延長經濟復蘇的周期,多次表示美聯(lián)儲“將采取適當措施來維持經濟增長”。 斯旺克表示,“他在聲明中明確說明,維持經濟增長是美聯(lián)儲的目標。我認為,他們意識到經濟比他們所認為的更加疲軟?!?/font> 不過,斯旺克強調稱,“降息的不利因素是可能助漲金融市場的泡沫,此外,降息看起來好像是被白宮欺負了?!?/font> 美聯(lián)儲也正在應對全球經濟放緩,因為它知道美國將會感受到這種影響。紐約聯(lián)儲主席威廉姆斯還指出,外國央行,特別是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收益率為負,對解決問題的反應空間較小,而美國有足夠的空間應對負面沖擊。 美銀的梅耶預計美聯(lián)儲將多次降息,但她表示如果數據持穩(wěn),美聯(lián)儲可能會找到一種方法來結束降息周期。但經濟學家表示,貿易問題(TradeWar)可能是最棘手的問題,也是美聯(lián)儲無法輕易應對的問題。 威爾明頓信托基金(Wilmington Trust)首席經濟學家蒂利表示,“增長正在減速。如果經濟問題的癥結是關稅,并且關稅繼續(xù)上升,那么美聯(lián)儲就沒有合適的工具。我們真正需要看到的是美國和中國貿易關系的改善?!?/font>FedWatch >>
主題:美聯(lián)儲貨幣政策展望 | 評論:BOA BMO Natixis GrantThornton WilmingtonTrust | 新聞源:CNBC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