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流 宏觀 直播 策略 日歷 | 原油 黃金 美指 外匯 股指 商品 | 教育 知否 | 經紀商 全能投資賬戶 期貨開戶 |
|
美元指數分析:勞動力市場走軟恐不再是“軟著陸”的必要條件 |
||||||||||||||
|
|
|||||||||||||
![]() 編輯:王真 發(fā)布時間:2023.10.08 17:30 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Fed)已加息11次,利率升至5.25%至5.5%的區(qū)間,整體通脹同比漲幅下降了三分之二,從9.1%的峰值降至3%。然而,美國失業(yè)率目前處于3.8%的歷史低位,僅略高于美聯儲首次加息時的3.6%,而且?guī)缀鯖]有跡象表明失業(yè)率會馬上走高。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在9月20日最近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說:“的確,我們看到的是在失業(yè)率沒有上升的情況下在抗通脹方面取得了進展?!?/font> 美國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令美聯儲經濟學家和華爾街經濟學家大感意外,前者已將失業(yè)率預測下調了0.5個百分點,后者已推遲或撤回了對經濟衰退的預測。強勁的勞動力市場還迫使人們重新思考一個根深蒂固的假設 -- 即勞動力市場走軟是否還是恢復物價穩(wěn)定的必要條件。 勞動力市場走軟恐不再是一個“軟著陸”的必要條件... 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不是由某個單一因素推動的,而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動,其中包括大規(guī)模財政刺激、勞動力參與率意外高企、移民數量反彈、小企業(yè)創(chuàng)辦熱潮以及新冠疫情后“面對面”服務行業(yè)(尤其是醫(yī)療保健行業(yè))的持續(xù)增長。
上述所有因素不僅是勞動力供應增加的原因,也是勞動力需求保持強勁、足以承受加息影響的原因。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一個經濟如此強勁的時期,即便目前勞動力市場有所松動,隨之而來的經濟放緩也更像是回歸正常,而不是衰退的開端。 Indeed的數據顯示,目前職位空缺數量仍比疫情前水平高出26%,此外,該數據目前是在較窄的區(qū)間內波動,而不是下降。臨時工服務行業(yè)萎縮只是因為疫情期間一些公司因為勞動力短缺不得不雇用臨時工,現在這些已經恢復了元氣的公司又開始招聘長期員工。 >> Indeed Hiring Lab研究主管尼克·邦克表示:“過去兩年,美國就業(yè)市場增長速度非常快,所以招聘意愿減弱或招聘職位減少并沒有造成失業(yè)率大幅上升?!?/font> >> Roosevelt Institute宏觀經濟分析主管邁克·康恰爾表示:“我們不知道明年會發(fā)生什么,但目前為止情況很樂觀?!?/font> 勞動力參與率還有上升空間... 雖然正在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美國人的比例仍低于歷史水平,但就業(yè)市場供應緊張推動勞動力參與率上升。 在美聯儲致力于放慢經濟增長速度之際,強勁的經濟、財政刺激和蓬勃發(fā)展的小企業(yè)都有助于防止勞動力需求大幅下滑。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促進供應增加的勞動力參與率的上升。
整體勞動力參與率在疫情暴發(fā)后一度大幅下降,目前為62.8%,尚未完全恢復。不過,移民人數增加和“黃金年齡”職業(yè)女性比例處于紀錄高位成為勞動力參與率超出預期的推動因素。美國政府曾在疫暴發(fā)前預計,到明年年底,美國整體勞動力參與率將降至62%以下,主要原因是美國人口老齡化導致退休人數增加。 >>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高級經濟學家埃莉斯·古爾德表示:“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沒花太多時間就找到工作的人所占比例處于較高水平。這意味著工人儲備遠遠大于失業(yè)率所顯示的水平。這說明還有增長空間?!?/font> 提高工人生產率也有助于勞動力市場保持強勁... >> 畢馬威(KPMG)首席經濟學家戴安·斯旺克表示:“提高生產率是在不讓失業(yè)率上升的前提下維持工資水平的首要方法?!? 生產率很難衡量,而且在過去十年大部分時間里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但斯旺克和其他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正在開始發(fā)生變化,原因之一是過去幾年勞動力市場發(fā)生的變化讓工人們轉向了更適合自己、生產率更高的工作,隨著辭職率下降,適應了新工作的工人的產出也會增加。 >>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查德·西弗森表示:“當一項新技術剛剛興起時,對生產率的貢獻往往被低估,就像現在的人工智能一樣,因為其產出是無形的。值得銘記的一點是,我們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低估真實的生產率增長?!?/font> 供需再平衡等式的兩邊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聯儲的終極目標是讓勞動力市場供需恢復平衡。美聯儲動用的政策工具是為了抑制需求,職位空缺減少說明美聯儲的工作正在發(fā)揮作用,但消費者支出保持健康、財政刺激力度加大和小企業(yè)創(chuàng)辦熱潮等因素致使勞動力需求保持高位,與此同時,勞動力參與率上升正在給供應問題帶來緩解,新技術有望幫助工人提高生產率。 如果勞動力供需情況繼續(xù)改善,并且在不導致裁員數量激增的前提下成功達到供需平衡,這將是現代歷史上前所未見的。 美指頻道 >>
主題:BLS非農報告及其市場影響 | 新聞源:Reuters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