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流 宏觀 直播 策略 日歷 | 原油 黃金 美指 外匯 股指 商品 | 教育 知否 | 經紀商 全能投資賬戶 期貨開戶 |
|
宏觀要聞隨著一攬子重要商品的價格飆升,需求破壞已迫在眉睫 |
|||||
|
|
||||
![]() 編輯:嚴衍 發(fā)布時間:2022.03.27 00:05 世界上一些最關鍵的商品 - - 食品、燃料、塑料、金屬 - - 價格飆升,超出了許多買家的承受能力。這迫使消費者削減開支,如果這種狀況持續(xù),可能會使許多經濟體陷入衰退。 這種現(xiàn)象正在全世界出現(xiàn)。在中國(CHN),天然氣價格飆升迫使陶瓷工廠開工率減半。在美國(USA),密蘇里州的一家貨運公司暫停運營,因為其客戶無法承擔異常高的柴油成本。在歐洲,隨著電力成本飆升,使用電弧爐的鋼廠大規(guī)模減產。同時,由于鋰價格同比翻了五倍,電動汽車公司全面上調了價格。 據(jù)聯(lián)合國稱,上個月全球食品價格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因為俄烏戰(zhàn)爭(The Russia-Ukraine War)導致這兩個重要糧食輸出國的出口中斷。更昂貴的食物可能會讓中產階級感到沮喪,但對貧困家庭而言卻是毀滅性的。對于一些人來說,“需求破壞”將意味著“饑餓”。
一個衡量大宗商品現(xiàn)貨價格的指標接近歷史最高水平 _By Bloomberg 在發(fā)達國家,更高的能源和食品成本的擠壓可能會使家庭可自由支配支出下滑 - - 晚上外出、度假、最新的iPhone或PlayStation的。 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的高級主任肯尼斯·梅德洛克說:“總而言之,這預示著可能會演變成衰退?!?/font>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總裁喬治歐(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由于戰(zhàn)爭,IMF準備下調其全球增長預測,并認為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衰退風險。她表示,今年世界經濟仍將擴張,但增速低于此前預期的4.4%。 美聯(lián)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表示,俄烏戰(zhàn)爭正在加劇通脹壓力,“在通脹已經過高的情況下”進一步推高了食品、能源和其他商品的價格。他說,遏制高通脹是重中之重,如果需要,央行準備在下次會議上將利率提高0.5個百分點。 歐洲的情況更危險,由于對俄羅斯供應的依賴,能源費用飆升。歐洲大陸的天然氣價格比一年前高出六倍,電力成本幾乎高出五倍。 這些價格最終將體現(xiàn)在出口價格增長上,使英國(GBR)的企業(yè)和家庭的支出增加,該國已經將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6%下調至3.8%,因為消費者面臨著至少60年來最嚴重的生活水平壓力。 荷蘭國際集團(ING)的發(fā)達市場經濟學家詹姆斯·史密斯表示:“毫無疑問,由于烏克蘭戰(zhàn)爭,通脹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較高水平。天然氣價格再次飆升將使需求破壞變得更加普遍。” 使用天然氣作為原料的化肥制造商去年開始大幅削減產能。意大利(ITA)、德國(GER)和英國正在研究是否在明年冬天使用更多的煤炭,以緩解發(fā)電對天然氣的需求。 由于美國并不依賴俄羅斯的石油或天然氣,但由于國際油價飆升,該國汽油價格也創(chuàng)下新高,目前為4.31美元/加侖,在洛杉磯,平均價格高達6美元。盡管如此,需求并沒有受到影響。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表示,汽油消費同比高出約4%。這可能反映出長期受到新冠疫情(Covid-19)相關限制的美國人渴望旅行。 美國汽車協(xié)會(AAA)的發(fā)言人安德魯·格羅斯說:“這扭曲了一切。如果沒有疫情,這種高價格可能會壓低需求?!?/font> 如果油價在一個持續(xù)水平上保持高位,需求破壞迫在眉睫。摩根大通(JPMorgan)將其第二季度全球的石油需求預測下調了110萬桶/天,并將剩余兩個季度的前景下調了約50萬桶/天。歐洲占需求預測下調的大部分。 康菲(Conocophillips)的首席執(zhí)行官瑞安·蘭斯表示:“無論是駕駛者為他們的汽車加油,還是為他們的房子供暖或制冷,我們已經看到需求遭到破壞。人們開始改變他們的行為?!?/font> 密蘇里州弗蘭克福德一家獨立貨運公司的所有者加里·漢密爾頓正在權衡是否暫停運營直到成本下降。據(jù)AAA稱,那里的柴油平均為4.67美元/加侖,如果價格攀升至5.25美元以上,這對貨運企業(yè)來說就足以關門了。 就像汽油一樣,發(fā)達國家對雜貨的需求往往不會隨價格發(fā)生太大變化。購物者可能會改變他們購買的東西 - - 放棄更昂貴的商品以換取更便宜的替代品 - - 但他們仍然必須購買。 然而,餐館發(fā)現(xiàn)上調價格不可行。紐約市Gemini Diner的老板古斯·卡西米斯表示,顧客訂購的牛排和海鮮越來越少。他說:“人們對消費更加謹慎。”宏觀要聞 >>
主題:全球宏觀經濟前景展望 | 評論:ING AAA | 新聞源:Bloomberg ---END---
|